普查显示中国人口新格局:出生率下滑,劳动力减少,老龄化加深
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人口虽然仍在增长,但今后的增速将继续放缓
编辑 | 朱弢
10年一次的中国人口“摸家底”,今日公布结果。
原定于4月上旬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下称七普)主要数据于今晨公开。10年来,中国人口继续呈现低速增长态势。据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介绍,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
同时,中国的人口结构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家庭户规模变小。全国共有家庭户49416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2928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比2010年的3.10人减少0.48人。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不到三人。
少儿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深。据宁吉喆介绍,中国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的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下降6.79%、上升5.44%。
那么,少儿人口比重上升是否意味着出生率的回升?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顾宝昌向《财经》记者表示,仅从目前的数据并不能说明出生率回升。“少儿比重上升可以是多生,也可能是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造成的相对上升。需要年龄别的数据进一步分析。”
全国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七普于2019年10月开始部署,2020年11月1日零时正式展开。
5月11日公布的人口总量、增长率、年龄构成、出生率、总体人口迁移情况等为宏观层面的主要数据。按照历次普查的惯例,后续还将陆续发布年龄别数据,而这将更直观地呈现中国的人口状况。
宁吉喆表示,从近年来中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趋势看,今后的人口增速将继续放缓。
人口增速下降,年均增加720万人
在5月1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宁吉喆表示,2020年,中国总人口达到14.1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与2010年相比,10年间增加7206万人,也就是说,平均每年新增人口(即出生人口减去死亡人口)增长超过720万人。
《财经》记者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历年统计年鉴梳理,在2015年全面放开“二孩”后,只有2016年和2017年的新增人口高于以往600多万的水平,分别新增809万人、737万人,其余年份每年的新增人口基本呈下降趋势,到2018年新增人口甚至低于600万,只有530万,2019年的新增人口则为467万。
照此计算,平均每年新增人口约600万,那为何七普显示年增长为720万?
“六普的时候,查出中国存在约1300万的‘黑户’,此前国家统计局可能没纳入这部分数据,此外人口流动性加大也增加了统计难度。这次七普把这部分人也回填到数据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翼向《财经》记者表示。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意见》,旨在解决中国约1300万规模的“黑户”人口的户口登记问题。这些人口成为“黑户”的原因很多,但多数是因父母违反计生政策造成的。
拉长时间轴,更能看清人口增长放缓、增速下滑的趋势。七普数据显示,过去10年人口规模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再前推一个十年,也就是1990年到2000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07%。也就是说,当前的人口增长率,还不及30年前的一半。
宁吉喆表示,其中主要原因是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的持续下降,还有生育时间的推迟,以及生育养育成本的提高,均导致出生人口规模有所收紧。
出生人口下滑,生育水平走低
过去10年,中国的每年出生人口出现过几次波动。
2011年到2014年,每年出生人口均缓慢上升,到了2015年开始出现下降,从2014年的1687万降低为1655万,2016年和2017年因”全面二孩“政策每年出生人口均高于1700万。但2018年开始进入下降通道,每年的出生人口不到1600万人,2018年和2019年出生人口分别为1523万、1465万,2020年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下降明显。
宁吉喆称,2014年-2017年,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明显上升,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此后仍然高于40%,由于生育政策调整,全国十年间多出生“二孩”数量达1000多万人。而目前育龄妇女有3亿多人,每年能够保持1000多万的出生人口规模。
根据七普数据,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比重上升1.35%。张翼对《财经》记者表示,少儿人口的比重上升不代表出生率上升。“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生育政策调整的影响,二是适龄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造成的相对上升;三是2011年前瞒报的“二孩”,在全面放开“二孩”、社会抚养费降低后申报户口。因此,以年龄别数据来判断更准确,例如8岁、6岁、4岁有多少人,这更能反映实际出生率。”
多名学者向《财经》记者表示,尽管中国的人口总量还在继续增长,但出生率整体呈下降趋势。
一般而言,考察人口生育水平最常用的指标是总和生育率,也就是育龄妇女的平均的生育子女数。总和生育率在更替水平(2.1)以上还是以下,成为考察人口的生育水平高低及其对人口增长的影响的重要标志。如果在2.1以上,人口规模就会越来越大,出现人口膨胀,反之则会出现人口萎缩。
“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经处于较低生育水平。”宁吉喆表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调查,中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子女数为1.8。
“应该解除限制性生育政策,而且即使现在全面放开生育,出生率也不会陡增。现在更多应该考虑降低生育成本,例如托育、教育等,降低家庭单位的压力。”张翼向《财经》记者表示。
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老龄化加深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七普数据显示,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比重下降6.79%。而六普数据发布后,时任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曾提到,2001年-2010年间,劳动力资源人口是92148万。也就是说,2011-202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2710万人,平均每年约减少270万人。
“一般而言,考察劳动力人口情况不仅看总量,还要看结构。劳动力人口总量还保持在较高水平,但劳动力比重下降将成为一个趋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对《财经》记者表示。
七普数据显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占总人口比重63.35%,下降6.79%。顾宝昌对《财经》记者表示,后续的年龄别数据发布后,新增青年劳动力人口规模和变化更能反映中国目前劳动力人口结构的变化。“接受最新教育、最有创造力的青壮年人群倘若萎缩,势必不利于中国创新能力的增强和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
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的同时,老龄化却在加深。七普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占比上升5.44%。与2000年即五普相比,上升8.37%,上升速度加快。
此外,老龄化还呈现出区域、城乡的差异。据宁吉喆介绍,全国31个省份中,有16个省份的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了500万人,其中,有6个省份的老年人口超过了1000万人。从城乡角度看,乡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6.61%。
不断加速、加深的老龄化、劳动人口的减少、生育率的降低,如何应对?“破解这些焦虑在于如何适应人口变化的新格局,因为过去一直都是以人口持续增长的趋势,来进行社会经济制度安排的。”陆杰华说。但他同时表示,毕竟中国人口基数依然很大,仍有一些回旋余地,还可以相应地安排配套制度,例如延迟退休、着力提高人口质量等。
“这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从未出现的经历,我们是缺乏认识和准备的。我们面临的人口挑战远远不仅是一个生育政策问题,而是需要迎接一个全新的社会人口格局。”顾宝昌对《财经》记者说。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