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而生“上合青岛”机遇正当时
李倚慰
上合组织峰会的举办让青岛这座“机遇之城”跃上更高的国际舞台。两年后的“今天”,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这颗“皇冠上的明珠”闪耀青岛市南,让建置百年的青岛从历史中走出,在创新中得到新生。
在当前经济发展背景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被赋予更多内涵。放眼全世界,大到国家、城市,小到企业,都在发力科技创新,最大限度激发存量经济或资源的潜力。
上合组织是唯一一个由我国主导发起的国际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青岛则是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举办峰会的城市。被总理两次提及的“中国与各方共同建设上合组织成员国技术转移中心”,最终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的形式落户到这个城市,再次凸显了青岛的窗口意义。
这个代表国家最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多边合作平台,是国内首个集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诸多特色为一体的国际科技合作新平台。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成立的背后,是中国对企业赋能、以科技引领经贸往来实现多边合作的美好期待,也是上合组织成员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打造国际合作平台的国家级重要支撑。众多平台项目的蓬勃发展,是有效连接研发资源与产业后端的重要桥梁,给予城市源源不断的生长活力。
回顾过往重大的变革节点,不难发现,历史总是充满着“共时性”。
2018年6月9日至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青岛举行。
2018年10月,青岛市市南区成功举办首届上合组织成员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各方给予高度评价。2019年5月,青岛市市南区获科技部关于建设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委
派任务。
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开启青岛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升与上合组织国家地方经贸合作、构建新时代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篇章。
2019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塔什干举行的上合组织总理会上首次提出“中国与各方共同建设上合组织成员国技术转移中心”的倡议。
2020年11月30日,李克强总理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上讲话中再次提道,努力打破阻碍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为各国企业营造开放、合作、非歧视的营商环境。中方正在筹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还将举办第二届成员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愿同各方建设好上合组织环保信息共享平台,携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复苏’。”
搭乘上合组织峰会的东风,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10天后,在上合组织秘书处、科技部和青岛市的支持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于2020年12月10日在青岛市市南区正式启用。
上合组织峰会的举办让青岛这座“机遇之城”跃上更高的国际舞台。两年后的“今天”,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这颗“皇冠上的明珠”闪耀青岛市南,让建置百年的青岛从历史中走出,在创新中得到新生。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内景。
市场化运作“自我造血”
“上合青岛”一词,自2018年以来,在城市舆论场上风头无两。
上合组织峰会让中国组建了自己的“朋友圈”。而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在青岛的落地,让这个“朋友圈”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2020年的今天,随着人力成本等资源优势逐渐削弱,过往的高速发展不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召唤下,未来在谋求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科技创新是重要动力。目前,上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迈入新时代,各国经济发展都在寻求新的发展动力。而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经济合作倡议将成为重要的发展突破口。
“‘中心’建设的初心是通过技术供需对接,实现科技引领经贸往来,以科技创新促进企业发展。”青岛市科技局副局长吴绪永表示,“中心”的设立将极大地发挥青岛市在“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和海上合作的作用,为上合组织成员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打造链接全球创新资源、展示全球先进技术、对接全球高端科技人才的国际化平台,对我国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转移服务是科技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技术转移体系通常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是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吴绪永说,“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是国家级平台中的最高层次——国际多边。在这样一种机制下,中心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就是基于上合组织为基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新平台。”
从高度上来讲,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城市命名的技术转移中心,基于上合却不局限于上合。吴绪永认为,“一个稳定的国际合作机制尤为重要,而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就发挥了这样一种作用,在我国与上合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中的意义将逐步显现。
面对国内数十家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的竞争力体现在哪里?“目前我国的区域性技术转移中心主要面向我国内部市场,且绝大多数都是政府机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从设计之初就确定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由专业的技术转移公司运营。”市南区政府副区长曹镇认为,“从实际运营过程中,市场化运营具备更大的灵活性。而且我们是面向国际的技术转移中心,需要经常开展国际性的交流、考察、投资,仅这一个方面,市场化公司就比事业单位更加方便灵活。”
“与国内其他技术转移中心有区别的是,中心的特点是市场化运作机制,实现‘自我造血’。”曹镇表示,“中心”前期由政府进行资金支持,逐步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优质项目参股入股、企业海外拓展综合服务、产品海外销售佣金等盈利模式,最终实现自负盈亏,自我“供血”,保障可持续发展,打造多方参与、合作共赢、公正透明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引进”与“输出”同步走
如何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的效应发挥到最大化?是青岛当下面临的新课题。
“创新”是曹镇反复提到的字眼,也是记者这次在采访中听到政府官员说的最多关键词。谈及中心建设的过程和未来,曹镇说,“我们是为创新而生”。
上合组织成员国和“一带一路”国家有着潜在的巨大市场。通过数据可以看出,上合国家具有人口基数大和市场潜力大的特点。第一个数据是青年人口数量。在上合国家中,15岁到24岁的青年人数超过了8亿,占据世界青年人口数量的三分之二;第二个数据是上合国家的地域和人口数量,上合国家人口比重占世界人口数量的45%,地域面积是整个欧亚大陆的60%。从地缘上来看,它极具资源潜力;第三个数据是上合国家的GDP,全部GDP加起来占全球的22.5%。有公开数据显示,到2025年,上合国家的GDP预计会达到全世界GDP的38%~40%。这部分增量市场,就是中国企业发展的最好机遇。
上合组织秘书处副秘书长卓农·谢拉利表示,“上合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组织之一,该组织将欧亚大陆近60%的领土和世界一半的人口团结在一起。当下,加强科技数字经济、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重要。”曹镇认为,“欧美仍然是最发达的技术产出区域,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存量市场。与欧美相比,上合国家有这么多年轻人,属于技术增量市场。所以在企业技术市场化过程中,这个市场的利润率要远远高于存量市场。”
承担着把创新要素“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重使命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技术转移中心,虽然落点在青岛市市南区,但它有四条国际化的主线。从维度上讲,北线通过“中心”优势巩固与上合组织成员国的深度合作,西线积极承建中东欧“16+1”国际合作体系,东线以中日韩自贸区为基础瞄准东北亚五国发力,南线推动共享机制联合东盟十国协同发展,以此形成“一带一路”战略下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
“中心”的建立让青岛内部的资源首先流动起来。“1+N”体系,折射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技术转移中心的架构和模式。一个总部中心为中国青岛、N 个境外协同中心为上合组织国家主要城市,以“上合创新区+上合产业区”的双核驱动模式,定位互补。上合创新区选址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所在区域市南区进行建设。通过发达的核心城区优势,打造上合组织及‘一带一路’国家科技合作综合服务平台,承载头部企业总部中心和国外企业驻中国办事处。上合产业区选址‘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所在区域胶州市进行建设,主要承载上合成员国有中试、生产、仓储、制造需求的企业落地,两大区域机制统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到2022年,“中心”各项功能和市场化运作模式逐渐完善,每年建成1~3个境外协同中心;聚焦10个上合组织成员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关注的产业,深度服务1000家国内外各类企业,参与500项创新合作,实现技术转移百项,带动3000人围绕平台开展相关业务,实现累计百亿元相关营业收入。
到2025年,中心”国际协作网络逐渐“成熟,国际合作影响力不断深化。深度服务30个国别或地区,建立30个双、多边民间对话通道或协同中心,实现2000家企业的国际合作,对接1000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升成果转化效率,实现技术转移500项,拉动提升相关产业产值千亿元。
历史再次选择市南
2018年上合组织峰会的召开,让青岛在国际舞台有了更响亮的名字。回到2020年,历史为何又一次选择市南?
如果说,谁是最能够代表青岛的城区,毫无疑问,答案一定是市南。建置120余年的市南区,自很久以前便以其区域优势在政治、商贸、旅游、居住等领域位居统领地位。上合组织峰会和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先后两次选择市南,一方面得益于它独特区位优势造就的无二气质,另一方面缘于市南区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和时尚开放的国际化视野。
对于占青岛市最小土地区划面积,却贡献了全市10%GDP的市南区来说,过去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也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引力。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的平台搭建,在为青岛市提供新机遇同时,也将是市南区经济发展再创新高度的“利器”。
“从本质上讲,科学技术的转移转化就是科技工作的主线。”青岛市市南区科技局局长刘海波表示,“科技工作始终要围绕这条主线来做,涉及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问题,必须要搭建一个体系。”
其实早在2017年,市南区就作为青岛技术市场市南分场,借助市南独特的区位优势和高度的对外开放,面向国际一些技术开展转移转化的工作。目前,市南区拥有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2个、青岛市级技术转移机构25个。对比青岛市12个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127个市级技术转移机构来说,市南区在全市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6.7%和19.7%。不仅科技实力在全市排名靠前,对于服务业有着高度集聚要求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来说,而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多年保持在90%以上的市南区,也是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落户的最佳选择。
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多次对“中心”建设作出指示要求。市区两级高度重视,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保障。今年,市区两级已投入3000余万元支持“中心”建设。上合组织秘书处秘书长和副秘书长今年来青期间,分别听取“中心”建设情况汇报,给予高度肯定,并表示支持“中心”建设。
聚企业、设基金、联院校、引人才、建网站、统服务……市南区将促进总部中心与境外协同中心高效有序运转和可持续发展。“在前期运作模式上,市南区将筹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总规模5亿元,首期2亿元,主要用于投资落户‘中心’的上合组织国家创业项目及配套服务项目。”中心负责人赵中元表示,“中心”设上合组织科技孵化器,目前,俄罗斯白桦树聚戊烯醇提取与深加工、乌兹别克斯坦汗血宝马培育与繁殖、塔吉克斯坦电子商务平台、巴基斯坦舰船模拟驾驶平台等一系列科技产业合作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先行先试,市南正在探索国际科技合作发展新路径。
深厚的科研基础和不断提高的对外开放水平让青岛“产学研”平台转化的成果具有相当高的市场竞争力。在“峰会效应”的持续滋养下,青岛扩大开放,与上合国家的经贸往来、人文交流不断升温,城市发展注入“上合”动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赵静认为,“此次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落地青岛,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拓展合作渠道,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良好的技术转移,以上下游链条合作的生态,支持科学家、科研机构、产业界之间增进交流,积极推动国际技术转移,共同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城市创新和变革集聚的能量,足以带动区域的势能迸发。未来的青岛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与世界对话,与国际深度接轨,体现责任与担当,最终在高质量的国际化进程中展现自己的优势、多元和活力。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