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记忆
【念念有余】
若一次家暴就离婚,那家庭破裂的概率就太大了,很多夫妻也就错过了此后几十年姻缘。
余胜良
好多伤害都来自家庭,现在回忆有一个令人窒息的时间段,30年前,我老家一个上小学一年级的在校女同学,在被家长批评之后,仰脖喝了农药。一个关系挺好的婶子和村西头一个男子都是喝农药自杀。
村里喝农药致死的两例,都是斗嘴,家暴也有,反而没有闹到这么惨烈的地步。我印象中,隔着百米一户人家,新婚后不久,就打媳妇儿,媳妇儿拎着尿灌儿到村东头往蒜地里倒尿,边走边打,围观者众多,也有劝的。还有一家,说是在家里被打了,喝农药往外跑,村里好多人帮着去追,一路上都是追赶或围观的人。
多数家暴都悄无声息,我本家有个堂嫂,过门没多久,我去他们家里串门,眼圈乌黑,还有个堂哥,也是新婚没多久,和媳妇儿闹矛盾,脸都花了。
一般情况下,新婚不久是家庭暴力高发期,新婚劲头儿过去,小孩儿出生后事情又多,要磨合出新合作模式,等到孩子大了,家庭暴力就消失了,一般孩子们都向着母亲,父亲的地位在家庭里是持久削弱。其实村里不少女性很强势,好多青年没结婚时跟小流氓一样,结婚后服服帖帖。
我母亲在我上高中那一年,在夏天晚上的院子里凉席上,说父亲曾经打过她。印象里,在我上小学一年级时,母亲回外婆家一段时间,我们隐隐约约知道什么情况,后来母亲穿得干干净净的,从家门口那条小路回来,我看到母亲,淡淡的笑了一下,我们都不会提这些事情。从那次遥远的记忆之后,他们之间再没有暴力发生,偶尔有拌嘴。
初中时,母亲过生日,父亲领着我去抓鱼,这一顿饭格外丰盛,比我们过生日还要隆重。
生活立体又复杂,不同时间段人们的回忆不同。
我看到的家暴,和今天网络上说的很不相同,网络上“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没有一次”这句话被反复引用。上文提到的家暴好像很多,其实是积我多年所见,发生一次就会记忆多年,平日里村子里安静异常。而且那个年代家暴发生得多,现在很少有家暴了。家暴有可能真的就发生一次,他们此后过上了很普通生活。
周围人怎么对待家暴是个头疼事儿。我有个本家姑姑嫁到附近一个村子,被丈夫打了,回来诉苦,我们这边就去人狠狠将丈夫打了一顿,结果他们后来和好,再不和我们来往。
扩大一下家庭暴力这个概念范围:也有子女被殴打,也有成年子女殴打父母,也有男性被女性家暴。我家有个亲戚因为爱人老是打牌,邀请公公收拾丈夫,公公准备好绳子,通知了其他儿子一起帮忙,结果亲戚于心不忍,通知丈夫跑掉。我还有一个亲戚是妻子殴打丈夫。村里有一家丈夫出轨,叫上成年儿子将丈夫绑起来打,结果丈夫一去不回。
我周围人给我讲过三例恶性家庭暴力,我父辈有一个光棍,据说就把媳妇儿打跑了,那时候家里穷,他们家是转亲,跟换亲一样,换亲是两家换,转亲一般是三家。他们家转出去的,过得挺好,转过来的媳妇儿据说长相很漂亮,有些看不上他,他就听别人的话,狠劲儿打,说是能打服,结果媳妇儿就跑了。有一例是本家堂哥,他是个异类,或者自恃才华逼人,非常狠毒地殴打妻子,他频繁更换妻子,被打的都与他离婚了。这些案例中,受害者都很快就逃离了。
我们普通人过的日子,是小日子,和文学作品,或者新闻报道中经常看到的很不相同,那些能够上新闻的,一定比较特殊。打个比方,家暴发生的概率如果是百分之一,那恶性事件的是万分之一。遇到恶性事件当然要逃离,希望那些人渣都被惩罚。
一个人获取生活经验,是靠媒体,还是靠周围案例?多数人是靠周围,周围人处理方法才更有参考价值。如我罗列,若一次家暴就离婚,那家庭破裂的概率就太大了,很多夫妻也就错过了此后几十年姻缘。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