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个人账户能给家人用了:详细梳理好处有哪些?
■ 社论
医保新政能使门诊基金池里的水自由流动起来,进而最大程度发挥其共济功能,为社会基本民生托底。
据报道,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措施,拓宽个人账户资金使用范围,减轻群众医疗负担。具体来看,职工医保主要有4个方面的变化,包括个人账户可以给家属用了、将更多门诊费用纳入医保报销、单位缴费不再计入个人账户、加强医保基金监督管理等。
就医保政策来看,现有门诊报销方面存在一些堵点,尤其是共济保障能力短板明显。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可共济,但总体基金量小,保障能力不足。职工基本医保的门诊基金池大,但个人账户又将之分成诸多互不相通的微小水池,使之难以共济使用。此次改革,就相当于打破隔断,使门诊基金池里的水充分流动起来,具有走活医保一盘棋的功效,进而最大程度发挥医保的共济功能,为社会基本民生托底。
首先,家人共用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内部的医保一盘棋就将被走活。目前,家庭成员往往需参加不同的医保。如,参加职工基本医保的年轻夫妻,其个人账户资金量较大,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一老一小,往往只能自费看门诊,而当年轻夫妻带着老人或孩子看病时,就会出现个人账户有钱、又不得不自掏腰包的尴尬现象。此前,不少人拿家人医保卡购药,原因就在于此,虽涉嫌违法,却也有其合理性。如今的新政,就将使得这一合理做法合法化。
而门诊费用纳入医保报销,沉睡的个人账户资金也将得到活用。《2019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9年,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累计结存达8426亿元。假如这些资金一直不能共济使用,就会越滚越大,导致巨大浪费,也有违医保政策初衷。单位缴费不再计入个人账户,改为注入共济基金池,则既可减少个人账户的闲置资金量,又能大幅提升门诊保障水平。
强化门诊共济功能,门诊与住院之间的关系也会被理顺。当前,基本医保制度是以保住院为重心,门诊保障较薄弱。门诊和住院的报销政策不能实现平滑过渡,就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诊疗现象。如,一些达不到住院条件的患者,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往往就会要求住院,造成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
门诊不能报销,还会降低患者对药品的可及性,慢性病患者因此难以得到规范化治疗。近年来,为了降低居高不下的慢性病并发症发生率,建议提升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门诊共济保障水平的呼声很高,将更多门诊费用纳入医保报销,也因此具有相当程度的紧迫性。此次新政,无疑是对此一现实需求的积极回应。
事实上,我国医保政策一直在不断调整、完善中,但普惠民众、托底民生,是其不变的基调。如,成立国家医保局、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合并成城乡居民医保、医保药品目录密集调整,以及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等,无不体现出相关改革的决心与力度,其普惠原则也因此得到加强。
但改革难免会改变既有格局、触及一些眼前利益。如,单位缴费不再计入个人账户,或将让一些职工产生吃亏感。但要看到,个人账户入账减少,将以门诊共济报销等形式获得补偿,即使目前看似吃亏的年轻职工,算长远账未必不划算。
当然,目前医保面临的一些难题,也是养老等社会保障面临的共性难题。比如,筹资困难、支付压力不断增大等。医保改革敢于动真碰硬、最大限度兼顾各方利益等做法,不仅可大幅提升医疗保障能力,也可为养老等方面的制度建设提供参考。以此而言,此次政策调整既属于医保改革,也是整个社保体系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