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站低至300元,新闻自媒体

白色“废壤” 怎样让盐碱地长出粮食

编辑/2021-04-27/ 分类:宇明明星/阅读:
上世纪70年代,曲周的盐碱地旧貌。中国农业大学供图 曲周盐碱地经过治理后焕发出新的面貌。资料图/中国农业大学供图 王志成主理的合作社正在进行田间作业。 王志 成供图 四月中旬,河北邯郸曲周县的小 麦刚 刚长到小腿的高度,眼下的 麦田 是一眼望不到头的 ...

上世纪70年代,曲周的盐碱地旧貌。中国农业大学供图

曲周盐碱地经过治理后焕发出新的面貌。资料图/中国农业大学供图

王志成主理的合作社正在进行田间作业。王志成供图

四月中旬,河北邯郸曲周县的小麦刚刚长到小腿的高度,眼下的麦田是一眼望不到头的青绿色。对当地来说,从一片荒芜的盐碱地,到拥有这抹春天的新绿,用了50年。我国是世界上第三大盐碱地面积的国家,曲周28万亩盐碱地,是改良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第一战场”。50年,让患上“土地绝症”的盐碱地重获新生,意义如同开天辟地。

清明前后

曲周麦区最好看的时候

王志成说,在曲周王庄当地是不讲究春耕的。这里的粮食谷物一年成熟两季,玉米和小麦轮作,清明前后,去年十月份种下的冬小麦已经是一片青绿色。小麦长到大概40厘米高,王志成觉得,那颜色就好像这个季节最好的春韭。

“我感觉现在的小麦是最好看的时候。”黄淮海麦区的小麦进入到了拔节孕穗期,更准确地说是到了拔节的后期,这会儿决定着小麦的成穗率,王志成说,这个时期就像人十几二十岁的年轻时候,正要劲儿,也最蓬勃。

在不讲究春耕的当地,春天并不清闲。王志成在曲周王庄村,是三家合作社、联合社的负责人,合作社流转了多个村庄的土地,算下来800亩左右,同时,还被托管了2000亩地。四月中旬凌晨四点多,57岁的王志成起得比太阳更早。起床,下地,一般要忙到天黑。

这个阶段,每天田间作业的主要内容是防治虫害和病害。王志成看新闻说,河南有麦田已经出现了条锈病,“那儿离我们这里不远,去年我们的地就是四月下旬开始出现条锈病的,现在还没有,得预防,也要勤盯着。”同时,这个时期也是白粉病高发期,王志成已经发现了田里那些看似是浮土的白粉状霉层,“还不严重,一样得观察。”

每年的收成,王志成心里是有数的,从2015年接手土地至今,这里小麦亩产1000斤-1200斤左右,玉米也能收个一千三四百斤。“搁在我小时候,完全不敢想。”不仅是他,那时当地所有的农户,不敢想象六月的麦浪,也不敢想象结满玉米的秸秆。

白色“废壤”

黄淮海平原“老碱窝”

上世纪70年代以前,以曲周县为代表的黄淮海平原有近5000万亩耕地遭受旱涝碱咸的危害。曲邑北乡一带泛着盐霜的土地,按照《曲周县志》记载,几成“废壤”。

曲周在太行山脚下,山脉以东的华北平原地势相对低洼,盐离子随水流向东,到了平原洼地上,水流不畅、水位抬升,含盐的水顺着土壤孔隙到达地表,经过春夏蒸发,盐就一直留在了土壤的表面。

贫瘠,是不言而喻的。在治碱前的王庄,一亩地仅仅产出9斤棉花。曾经盐碱地面积达28万亩的曲周,麦收时农户都不必用上镰刀,因为收获的粮食只够逢年过节包几顿饺子。王志成说,“芦草是耐盐的,到了这里都长不出来。”

实际上,我国是世界上第三大盐碱地面积的国家,盐碱地分布在全国17个省区。曲周被称为黄淮海平原的千年“老碱窝”,也是我国超5亿亩盐碱地的缩影。

主导曲周改土治碱工作的石元春院士,这样描述治碱前的曲周:不多的几块麦田里,散落着一些早衰的麦株。麦田里片片白花花的盐霜,像天上浮云,时淡时浓,飘忽不定。这里没有麦浪,只有满目的苍凉。

改土治碱

夏天的风终于吹起麦浪

1973年,现今中国农业大学前身的北京农业大学,响应周恩来总理“科学会战,把盐碱地治理成米粮川”的号召,受命在曲周建立了治碱实验站。那一年,以辛德惠、石元春为首的农大老师,仅仅几个月,就拿出了曲周试验区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工程报告,明确了治理原则,即调节与控制水,建立一个“要水有水,水多能排”的系统,“将潜水位控制在返盐的临界深度以下、土体脱盐到非盐化程度、培肥土壤和淡化潜水。”

治理的第一块试验区被选在了张庄的一块400亩重度盐碱地,冬灌和盐碱地冲洗压盐是最关键的步骤。在1974年,曾经最缺粮的张庄向国家交售了超11万斤的商品粮,夏天的风终于在这里吹动了麦浪。

很快,王庄也按农大老师的指点修建了包括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沟在内的五级渠道,还有配套的深浅井。王志成这年只有十几岁,也跟着大人们一起打井挖渠,他记得那时农大老师把这种治土办法叫“抽咸补淡”,等于把地“洗”了一遍。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江荣风,最开始听到曲周改土治碱的故事,是在1983年大二的地质学课上,讲课的老师就是辛德惠院士。“到1988年的时候,曲周县城以北28万亩盐碱地已经全部完成了工程化改造。”此后,曲周经验开始向全国中低产田改良推广,1993年,“黄淮海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被誉为农业领域的“两弹一星”。

绿色发展

土壤改良永不止息

“进入新世纪后,曲周面临了新问题。”江荣风说,“改土治碱取得了很大成就,黄淮海平原为保障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我国农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从2006年开始,中国农大资源与环境学院的老师再次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曲周,试图解决作物高产、资源高效和环境保护等多目标协调实现的难题。

土壤改良和保护探索是永无止境的事业。如江荣风所说,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今天,曲周作为黄淮海平原的典型代表,每个发展阶段面临的挑战都是不一样的,从改土治碱到综合发展,从高产高效再到绿色发展,是一个从增产、增收到增绿的发展过程,这本身是我国50年来农业发展成就的缩影。尽管如此,黄淮海平原土壤还存在着有机质含量低、耕层较浅,土壤肥力不高等不利因素。江荣风表示,2021年曲周实验站已正式进入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行列,也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国家科技创新平台,“持续土壤培肥、构建健康耕层、推进绿色发展,会是一个长期任务”。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TAG:
阅读:
广告 330*360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广告 330*360

热门文章

HOT NEWS
  • 周榜
  • 月榜
广告 330*360
仿站低至300元,新闻自媒体
宇明新闻科技客户端
微信二维码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新闻自媒体联系QQ:327004128 邮箱:327004128@qq.com Copyright © 2015-2017 宇明新闻科技客户端 版权所有
二维码
意见反馈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