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应根据碳预算重新审核已批煤电项目
本报记者 李艳洁 北京报道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作为经济引擎重要部件的“能源”,在“十四五”期间的走向备受瞩目。
我国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在面临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两个目标的挑战下,煤炭消费必须加以约束。
要确保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十五五’时期煤炭消费量要进入比较快的下降通道。”在11月24日的“第七届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和能源转型国际研讨会”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表示。
严格控制煤电
徐华清在会议上表示,“‘十四五’时期煤炭的消费量与2020年的相比要稳中有降,‘十五五'时期年均下降幅度达到1%-2%,才能为确保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奠定良好基础。”该研讨会由中国节能协会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共同主办,儿童投资基金会(CIFF)和能源基金会(EF)协办,中国能源网和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支持。
“重点还是散煤治理,大力实施‘煤改电’,重新审核已批准的煤电、煤化工项目,从严控制煤电、煤化工发展规模等。”徐华清表示。
自2019年至今,煤电项目出现了小型高潮。国家能源局今年2月份发布的2023年煤电规划建设风险预警结果显示,煤电产能过剩的局面并未明显改善。
尽管如此,华北电力大学教授袁家海的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新核准煤电机组超过20GW;地方政府宣布的重点煤电项目约100GW,其中新开工项目约48GW。”
袁家海认为,从碳排放的预算角度,有必要对已经核准的项目做碳预算,目前在建、缓建,还有批了还没建设的,有大约4亿千瓦,这大大超过碳中和目标限定的碳排放量。
“‘十四五’的重要工作是停止新建和新核准煤电,已经核准的项目采用碳预算来推算,不能建设的不要再开工了。”袁家海表示。
袁家海认为,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十四五”期间煤电最好控制在11亿千瓦,“目前30万千瓦以下的落后煤电还占总体的15%,这些要在‘十四五’期间加速退出,同时要加快可再生能源的装机,2025年风电和光伏要达到9亿-10亿千瓦,清洁可再生电力占电力供应的45%以上,这样2030年才有可能实现50%的目标,我们离碳中和的目标也更进一步。”
煤炭消费应先达峰
有关专家表示,煤炭消费在二氧化碳排放中占据主导地位,煤炭消费的变化趋势决定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2018年全国不同能源消费对二氧化碳排放的贡献占比中,煤炭占了71%。
“煤炭消费率先达峰是中国实现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的先决条件。”前述专家强调。
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为此,《建议》提出,“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前述专家表示,在生态环境的约束下,“十四五”期间应持续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继续实施重点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多措并举加大低效高污染煤炭替代力度。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高级顾问杨富强认为,在国家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35年实现“美丽中国”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下,中国需加速摆脱煤炭依赖。
杨富强认为,“十四五”期间,以GDP增速5%-5.5%来推算的话,能源消费量应控制在54.5亿吨标准煤,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30微克/立方米,煤炭消费占比48%,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20%,供电煤耗降低到298克标煤/千瓦时。能源强度比2020年降低18%,碳强度比2020年降低22%。
这样,“到2035年,二氧化碳有望比2025年下降25%以上,PM2.5平均浓度20微克/立方米,煤炭消费占比下降到32%,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34%,油气能源占比达到34%,能源强度比2020年降低60%-65%,碳强度比2020年降低65%-70%。”杨富强表示。
杨富强强调,应该制定电力、钢铁、水泥、煤化工、建筑等用能耗大户到2025年大气污染物减排量。
“电力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应在‘十四五’期间达峰,煤炭消耗12.9亿吨标煤,煤电发电量4.4万亿千瓦时,‘十四五’不再批准新煤电厂项目建设。严格控制现代煤化工项目审批,煤耗控制在1.3亿吨标煤以下。煤炭能源转换项目保持示范性质,不批准新项目,如煤制油、煤制气、煤制氢等。要严格遵守环保、经济竞争力、碳排放等限制。”杨富强表示,对煤炭生产与供应部门来说,煤炭生产总量目标应控制在35亿吨,科学产能占比90%以上,大型煤矿产能占比80%以上,煤矿生产企业缩减道2000家。
(编辑:孟庆伟 校对:翟军)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