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 开放倒逼改革“大胆”前行 □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记者
于倢
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揭牌运行至今,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以开放倒逼深化改革,片区建设运营态势良好。
自贸区发展新经验
自贸试验区是以开放促改革的载体,承担着主动适应全球化经济治理新趋势新格局,主动参与引领规则制定,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重要使命。通过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
自贸试验区已经形成以海南自贸试验区为代表的自由贸易港模式、以上海临港(600848,股吧)新片区为代表的特殊经济区模式和其他19个自贸试验区为代表的制度创新模式,除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政府效能变革、科技创新等共性的试点任务外,还承担了协同发展、区域性个性化要求。2014年以来,国务院面向全国复制推广了6批143项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
青岛片区在推进过程中,特别注重借鉴国际、国内先进自贸区的发展经验。在园区主功能实现方面,青岛片区学习韩国釜山港的货物贸易便利化、港口业务多元化;学习新加坡自贸港发展国际中转贸易和金融配套服务。在产业培育和发展方面,学习天津自贸试验区,推动租赁业制度创新;学习浙江自贸试验区,集中力量推动油气、橡胶全产业链发展。在制度创新抢占先机方面,学习北京服务业开放政策及探索服务贸易全领域开放的经验,厚植青岛海洋优势。在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方面,学习上海临港新片区及深圳前海片区政府职能转变“组合拳”,完善服务机制,推动规则制度性开放变革。
自贸区潜力待释放
亟待提升国际化视野和形成垂直崛起的开放作为。一方面,高水平开放的意识和能力不够。对高水平开放思考不够深入、措施不够得力。了解国际规则、业务精专的复合型人才短缺。另一方面,改革创新机制有待完善。与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求相比,创新的氛围不浓、开放的路数不多,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
亟需重塑核心竞争力。对标国际一流自贸区存在较大差距,缺乏在国际市场能够“一锤定音”的特色核心竞争力。缺乏规模化的引领性产业。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21家,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13.9%(上海30.6%),缺少引领性行业龙头企业。经济发展贡献率不高,利润率、税收贡献率与国内先进片区相比差距明显。
亟待更新提升片区土地功能单一、服务能力不足。一般性仓储用地占比较大,用地较为粗放,总体容积率较低。集装箱堆场百万标准箱用地约0.35平方公里,高于合理指标值。
自贸区未来发展方向
下一步,青岛将以“一新三地”建设为引领,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从“核、面、链、线”四个方面入手,打造更加开放的青岛特色片区。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构建自由贸易制度体系,包括投资、贸易、跨境资金流动、人员进出、运输来往自由便利。
打造航运贸易金融耦合发展的主阵地。工作重点聚焦“高标准平台建设”,推进“数字化片区”建设,提振青岛口岸平台能级,发挥创投风投资源及“数商汇”“货兑宝”等金融服务平台优势,推进优质平台企业开展融资租赁业务;争取QDLP试点额度,发起设立专项基金。
建设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发展的集聚地。工作重点聚焦“新技术新产业突破”。以基因技术为核心,建设生命产业基地;以芯恩为“建链核心”,建设集成电路基地;发展海尔智研院、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等科技支撑项目,推进中德应用技术学校和莱茵科斯特双元平台培养工业互联网人才,积极推进中德工业大学建设。
培育新消费引领发展的策源地。工作重点聚焦“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包括全面推进“中日韩消费专区”建设,提振服务贸易消费层级,提升数字贸易水平。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